P>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案例分析
上海教科院豫英实验学校 裔春燕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三者不是孤立无关的,也不是简单相加的,而是一个整体。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记叙的是一场为抢救一位青年生命的特殊的骨髓移植手术。之所以说特殊,首先是骨髓配型成功的几率极小,而且文中介绍的事例,骨髓捐献者在台湾,接受移植者在大陆,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手术;其次,这次手术是在台湾大地震的时候进行的,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不顾余震的危险,坚持手术。由此,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为拯救他人生命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以及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
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静心默读课文,去关注这场生死救援,想想,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怎样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自己,并用直线划出,反复读读,再交流感受。下面是其中一句句子的课堂教学实录。
[实录]
出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连夜为钱畅作了移植手术。
师:谁来读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抽一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你关注了“奔波”一词,那“奔波”是什么意思?
生:“奔波”的意思是忙忙碌碌地往来奔走。
师:对,这是词典上的解释。你认为怎么样的赶路才称得上“奔波”?(板书:奔波)
(生沉默思考)
师:“奔波”——必定是时间上——
生:——长,——紧张。
师:“奔波”——必定是路程上——
生:——遥远。
* 抓住句中的重点词,从字面上(利用工具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这主要属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也伴随着情感体验。
师:李博士究竟怎样奔波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师: [播放补充资料地图]( 语速流畅稍快,随机点击出示行程箭头)骨髓保存只能24个小时,李博士带着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先从慈济医院赶到花莲机场,再由花莲机场感到台湾机场,由于历史原因,台北机场还不能直通大陆,只能跨越台湾海峡转道香港机场,再由香港机场直飞上海机场,再乘机赶往杭州,最后乘车到达杭州医院。李博士就是这样——奔波的。这一路奔波真可以说是——
生:路途遥远
生:几经辗转
生:步履匆匆
师:老师这里还有张李博士当天的时间安排表,想看吗?
生:想。
出示工作安排表:
7时30分李博士开始抽骨髓。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机场转道香港机场再直飞上海机场。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飞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杭州的医院。
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第二天凌晨2时,手术顺利完成。
师:谁来读读这张安排表?
(一生读,语速较缓。)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想想该怎样读?
生:要快一些,很紧张。
师:你再来读读。
师:整整18小时30分,李博士就是这样——奔波的。这是怎样的18小时30分?
生:紧张的、
生:危急的、
生:惊心动魄的、
生:漫长的、
师:很好,带着这些感觉来读好文中的这句句子。
(抽读、齐读。)
* 利用相关课外资料填补教材空白,丰富充实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读为本、以读悟情,在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情感和语调由欠好到较佳,朗读的水平由较低到渐高,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朗读要根据词句蕴含的意思读出相应语调语气的方法。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内化后的感受通过朗读尽情释放。这也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渗透的特点。
[反思]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是建筑材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加上材料得当,“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习惯的养成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的课程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